医识此理,便能治此证。予推究太阴一经,在三阳之底面,外邪初入,必不能致呕吐泄泻。
医者不得此中至理,一见潮热便称阴虚,用一派滋阴养阴之品,每每酿成脱绝危候,良可悲也。然尚有故隐病情,试医以脉者。
切宜早推,勿治为上。因忧思而致者,由过于忧思,心君浮燥不宁,元神不得下趋,以交于阴,故不得卧。
凡治喘证,切不可猛浪,先将阴阳情形审明,然后施治,切不可一味治喘,妄以苏子降气汤,麻黄定喘汤投之。脉来洪大数实浮滑,乃邪实火盛,此为有余。
法宜仍举其所陷之邪,如桂枝汤去芍药倍桂,或重加甘葛以举之类。如此之人,定见头眩心惕,饮食减少,四肢无力,脉必两寸旺,而两尺弱甚,浮于上而不潜于下,其下之物,必清淡而冷,不臭不粘。
从热化,从湿化,从寒化,随邪变迁,原无定向。按膀背痛一证,有因外感风寒,闭塞经络而作者,有因中气不足,内寒阻滞而作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