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□曰:乌梅味酸,黄连、黄柏味苦,桂枝、蜀椒、干姜、细辛、味辛以蛔得酸则止,得苦则安,得甘则动于上,得辛则伏于下也。 小半夏止呕降逆,加茯苓去其停水。
阅者自知,是传写之□。病水腹大,小便不利,其脉沉其人消渴之下,古本有「病水腹大,小便不利,其脉沉绝者,有水可下之」四句,与上文义不属,当另分为一条,在本门五条之次,始合里水脉证。
多才劳心,多忧劳事。皆相生变色,为病之顺也。
诸黄,腹满而呕者,宜柴胡汤。 切近于其处,则伏留于是脏,即可以脏而名证。
「漀」〔□〕气者,□下痛,按之则愈,复发为「漀」〔□〕气。脾气主里,故衰则鹜溏;胃气主表,故衰则身肿也。
新产之妇,畏血不行,若不行则血瘀于里,而有发热腹痛,似乎伤寒里病者,但以舌无黄胎可辨也,故喜其血下,而又恐血下过多,阴亡失守,虚阳上厥,而为昏冒不省,合目汗出之血晕也。若汗出已,反发热者,久久其身必甲错,发热不止者,必生恶疮。